我喜歡快,也喜歡慢。
通常自己的生活是隨心所欲,只要自覺節奏一切恰當就好,比如說聚餐時我不會是最早但也不會是最晚到的那位,搭雲霄飛車或慢慢踩腳踏車自認各有趣味。和人相處就融入大夥步調,身邊的人也挺少說我動作快或慢,或是在同件事上被論快慢出現的頻率一半一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感覺和人相處時,我似乎都處在「中間」步調,不算快也不算慢。
不過,我對「和人互動」上癮。
只要能和人互動,尤其是在我關注的人事物上,會急於獲知他人下一刻的反應。記得一開始寫網誌時,才剛發出去就會瘋狂不停重新整理頁面。雖然明知沒有死忠粉絲盯著我的網誌,可是在短短的時間內仍然會期待有沒有人給予回應,儘管試圖到其他網頁轉移注意力,但往往頁面還沒開完我就會回到網誌點「重新整理」,如此重複不斷一陣子,好似某種奇怪的強迫症。
現在有比較緩和些,不過心中還是容易期待別人回應,無論是到其他網誌上留言、還是和師長同學討論我的作業,無論意見正反,只要能獲得回饋,我都望眼欲穿。
不只急於獲得回饋;也急於表達。在各種場合,只要我一認定能說,就不吐不快。或許從認定可說與不可說,到真正說出來會有思考的過程,但這段期間我腦內會大量運轉如火車高速奔馳的傳動軸,每個神經元電流傳動的速度說不定可以讓燈亮起來,就怕失了在適當的時候說我想說的。(如果沒說到,還會在心內捶胸頓足,扼腕不已... ...。)
曾聽人說過我講話可以一次講很久不停,不是講個不停,而是渾然不知該吞口水的時候到了...
這也影響到我閱讀與寫作的狀態,閱讀小說總是急於了解詳情,不想等下回分解。有時一讀就一頭栽進去,連看幾小時都不想停下來只想止於最後一頁翻完。過程也是在腦中自顧自不停編織想像的畫面,以致於有時第一次會漏失掉文字深處的細節。寫作亦然,下筆前在腦中飛快構思,到桌前好似憋太久一瀉千里。所以有時候還得回去重讀,或是重新修繕我隨心構築的文字。
但倒也不完全都是那麼急。
雖然高速有種快意,不過也有想慢到不行的時候。
在面對人生當中我所珍惜的時刻,我會很渴望能夠讓時間凝滯,即便當時死亡也沒有遺憾。就因為人生的終結非我所能控制,所以我會不斷審閱、提醒自己,這一刻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可能是和家人午後散步的時光、或和知己相聚後一起踏往歸途的路上。在當時我會瞬間從狀況抽離,盡自己所能延長體驗,將精神完全放鬆,把毛細孔完全張開。試圖在腦海中把周邊街景細細映得清楚,親友們走路的樣子、嘻笑話語、肢體動作、微風吹拂的刻度,與當下光影的角度。
或許大夥是悠哉的走,但我想讓一切進行得更慢,這時或許無人查覺,我總是走在大家後方,慢慢地,希望時間能和我一起慢下來... ...。
記得有次秋日午後,天色暗下,平時聒噪的我突然將自己關到一個小空間內,和逐漸成為黑藍色的室內融在一起,周圍沒有一點聲息。
偶爾也會好一段時間不言語,守住自我,任憑時空推移。
所以有時在閱讀中,讀到自己喜歡的段落,會放下心逐字體會,盯著一段或一句話體會一陣。像一位在夜中趕路的山人,偶然在周邊飛馳的景物中,望見月光下一隻駐足的鹿。
雖然一開始構思很多,但一摸起筆或是鍵盤,邊寫邊發呆,邊寫邊修躊躇不已的時候也是有。
所以對我來說,在確切的當下有適合的舉止;在寫作或自我閱讀的步調中有快有慢,能夠合宜掌握讓心境不疾不徐是最為開心。譬如焦急於等待他人給予的回饋,其實很浪費時間;怕沒及時達到會扼腕,太急說了又後悔。如此過猶不及都不是我所想要的,或許現在有時候會不小心跑過頭,又或者是慢了半拍,但我也喜歡慢慢抓穩自己人生拍子的過程。
原來,我個性當中的快與慢,是為了言行舉止中的精準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