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便知道卡夫卡是很有名、風格特殊的文學小說家
印象中有許多作家也很欣賞他(例如村上春樹)
但我似乎沒有看過他的作品
之前上課有機會讀到他的短篇故事「煤桶騎士」
感到頗有趣,希望暑假較有空時能讀讀他的長篇
1. 以「卡夫卡」為開始搜尋的主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5%85%B0%E5%85%B9%C2%B7%E5%8D%A1%E5%A4%AB%E5%8D%A1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迴響。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卡夫卡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多次與人訂婚,卻終生未娶,40歲時死於肺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
2. 接下來我想搜尋文中出現的「表現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1%A8%E7%8E%B0%E4%B8%BB%E4%B9%89&variant=zh-hant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這個詞被用來描述一個特定的藝術風格,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製圖風格。尼采通過對古風藝術的批評在表現主義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一個疏導和關鍵的作用。
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鮮艷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尤其在社會動亂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尤其常見,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3. 接下來我想搜尋文中出現的「狄俄尼索斯」,搜尋後才發現他就是「戴奧尼索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於是搜尋就中止在這裡
戴奧尼索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不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還以佈施歡樂與慈愛在當時成為極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動了古代社會的文明並確立了法則,維護著世界的和平。此外,他還護佑著希臘的農業與戲劇文化。古希臘人對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儀式之一。
第一種說法戴奧尼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兒子。塞墨勒是忒拜公主,宙斯愛上了她,與她幽會,天后赫拉得知後十分嫉妒,變成公主的保姆,慫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以驗證宙斯對她的愛情。宙斯拗不過公主的請求,現出原形——雷神的樣子,結果塞墨勒在雷火中被燒死,宙斯搶救出不足月的嬰兒戴奧尼索斯,將他縫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將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時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戴奧尼索斯」即「瘸腿的人」之意)。
第二種說法戴奧尼索斯是宙斯與普賽芬妮的兒子。赫拉派泰坦神將剛出生的酒神殺害並毀掉屍身,卻被宙斯搶救出他的心,並讓他的靈魂再次投生賽米莉的體內重生。於是,關於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傳希臘各地,使人們崇拜不已。
戴奧尼索斯成年後天后仍不肯放過他,使他瘋癲,到處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過程中,他教會農民們釀酒,因此成為酒神,也是古希臘農民最喜歡的神明之一,每年以酒神祭祀來紀念他,並由此發展出古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