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是在凝視中,感受時間像風一般的流動;是斑駁木門的影子,緩緩地在神廳的水泥地上移動;是無風的森林裡,蜥蜴鑽進草叢,一片綠葉輕輕地搖動。

 

如果我可以完全擁有時間,我會非常樂意把自己熱愛的事物,慢慢地浸漬在時間裡,即便是平常我沒有耐心以對的瑣事,也能樂在其中:花四個小時熬一鍋湯;一整天細細地擦拭廚房的櫃子;站在公車站牌底下研究機車騎士的表情與扮相。我喜歡在做的當下,享受每一個細節,把它們排列整齊,尋找最美的樣貌。就像以點畫的方式畫一幅油彩,將油彩一點一點地打在畫布上,在每一點的顏色,與點出來的色塊裡,感到飽滿、充實。也因此,當母親鼓勵我寫小說,我是肅然起敬、嚴陣以待,斟酌每一個字句,探求每一個角色的心理層面,大口吞下了許多故事,放在胃裡消化不良。然後過了18年,仍然是停留在小說的第一個句子。

 

現實的生活裡,我是無法完整擁有時間的。我必須屏住呼吸,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在分割寶貴時間的瑣事裡,找出一條不會與人相撞的線路。在擰扭出來的時間中,恢復自己畫點彩的速度,打開書本、拿出字典、規劃寫作,然後發現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第一部花了18年的小說,仍然只停留在第一個句子裡。

 

因為喜歡慢,連煮飯、吃飯、打掃房子都慢,結果壓縮了原來留在後頭慢慢享受的事。就像在小學裡,終於引頸盼到了午餐時間,而慢慢吃的結果,就是只能在最後五分鐘狼吞虎嚥心愛的布丁。意識到自己這種極端的慢逼出了極端的快的性格,生活失去品質,終將讓自己一事無成,決定汲取前人的經驗,效法他們的作息,於是網路上俯拾即是的村上春樹作息生活表,成為了我緩緩前行的軌道。

 

小時候喜歡看雲,雲瞬間變化萬息,腦中就跟著這些形象胡編故事。看雲,是進入了一個幻想世界,看書也是,所以小時候也喜歡看書。小小年紀就寫星辰,寫感慨,故作老成的體悟都是來自書裡人物的悲歡離合。而長大了,閱讀則是摻著目的;在困頓中想尋找一個答案,在迷惘中想看見一條蹤跡,在自卑中想得到一個救贖。小時候是一字一字地讀,長大了則是一頁一頁地翻,書闔上了就忘了。小時候是看完了這本書,才拿下一本,長大了是這本還沒看完,又買下了許多書;愛上的不再是讀書,愛上的其實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形象,一個書櫃裡有這些書代表的品味的形象。

 

於是寫文章也是如此。小時候寫字,想試著把鄉下清新的空氣、把對老房子、竹林小溪、蛙鳴、鷹嘯、和在芭蕉葉上遊戲的思念藏在文字裡。11歲的自己,穿著白上衣、黑色百褶裙,轉下了教室旁的磨石子樓梯,想著自己這一生只要稿紙和筆就夠了。長大了的寫字,則是不斷與自己對話、宣洩不滿的管道。世界的腳步很快,我在競速中,逐漸看不見文字,迷失在總是暴衝、沒有耐性說好一句話的混亂裡。

 

直到有了一份工作,每天每天做的就是看小說。看完要分析、歸納文意情境、角色性情、月亮出現了幾次、她又哭了幾次。每個星期的會議都有新方向,於是又得重新歸納、分析和整理。一年半後,一落書翻了五、六次,電腦檔案裡盡是血淚斑斑的整理痕跡。我喜歡慢,但遇上了比我的慢得更慢的老闆,結果就是躲到了國外,整整兩年不翻華語書。

 

然後心中有話想說了,然後驚覺年紀不再花樣年華,再不努力踏實地走,地球的轉速將會把我甩了出去。書,開始看得慢了,是真正的看,不是在自己想像的外界眼光裡去營造形象的看;還是會被故事深深吸引,還是會想到還得再重新看一次就覺得心煩。但就像去年一個步伐一個步伐地橫越了西班牙北部,從南法小鎮走到了南歐西邊的燈塔下。終究是會走到終點,必須對自己很有耐心。這麼告訴著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