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去年五月去蘭嶼的照片,那是一次很棒的旅行。

當時我剛結束3年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去蘭嶼。蘭嶼為什叫做蘭嶼呢?其實意思是「藍色的島」,也就是藍嶼,一聽就覺得好美喔!

蘭嶼有兩個顏色,望向大海,就是一片藍色。深深淺淺的藍,綴著點點太陽反射的金光。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飛魚季,有著美麗眼睛的捕魚船在島嶼附近的海域飄蕩,白色的船身配上紅色、黑色的達悟族花紋,老遠就看得見。捕了魚的小船滑進岸邊,激起白色浪花。族裡未出海的男人們上前幫忙固定船身和整理、分配漁獲。飛魚在這裡是家家戶戶的重要糧食,由於達悟族有分享獵物的習俗,所以沒有買賣的市場。

另一個顏色,是朝陸地方向看到的一片綠。島雖不大,但中央是個小山,地形不適合農耕,所以就讓樹長唄!幸好島上沒有太多開發,除了幾個天然景觀,山區幾乎無路可進。

以前要聯絡島的東邊和西邊,一定要繞行環島公路半圈,後來開通了一條東西向的橫貫公路,交通變得比較方便。但我每次騎車經過都覺得有點可怕,因為坡度很陡,不催油門好像會倒退滾到海裡去。橫貫公路的某處又岔出一條上坡路,終點是氣象觀測站,是蘭嶼視野最好的地點,可以同時看到東西海岸線。在那裡,眼前的景觀好似一個巨大、精緻的模型。一片綠色的山脈座落在藍色的大海之中,白色的海岸線隨風浮動著。

這張照片,我坐在發呆亭裡,展示著一隻斑鰭飛魚。蘭嶼人在田裡、在學校、在家旁邊的空地,都會蓋發呆亭,讓人在休息的時候可以去坐坐。不過,原本亭子都蓋在私有地上,後來鄉公所沿著環島公路蓋了好幾個發呆亭,讓遊客也能體驗當地特殊文化。有一天下午,我打算去民宿附近的發呆亭看書,結果已經有四、五位當地人坐在裡面聊天,他們打算等傍晚天氣較涼的時候再出海埔飛魚。看到我來了,就跟我聊天。其中一位大哥借我看他剛捕到的飛魚,就是我手上這隻,而且還指導我把飛魚的翅膀張開,並熱情地幫我拍照。他們問我在看什麼書,還招呼我吃檳榔,甚至共享「一口」酒。

我還記著他們的對話:

「喂!有幾罐啤酒?」

「只有兩罐。」

「啊~那我們一人只能喝一口啦~」幫我拍照的大哥突然轉頭過來對我說「也包括你啊!」

真的好有人情味啊!

當時在島上處處都看得到曬飛魚乾,但皆已對半剖並清掉內臟,眼睛之處剩下兩個洞。同行的夥伴中,應該只有我近距離看到活的飛魚。飛魚的眼睛渾圓透亮,像顆黑色的水晶,神秘又美麗。

上週我去北美館看一檔攝影展,看到蘭嶼的歷史照片:婦女背著孩子在芋頭田裡、幾個人坐在發呆亭休息我的蘭嶼記憶竟跟這麼多年前的畫面一樣,好感動!回家翻出去年的照片,想起結束工作的悠閒、想起飛魚的眼睛、想起載著圖騰的小船、想起發呆亭、想起相聚的朋友們,蘭嶼聚集了好多美好的回憶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