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懷疑我是一個慢的人。早上刷牙洗臉吃早餐準備好一天的開始,需要花上一個小時;為了怕摔破碗也為了洗仔細,抹上泡沫跟清洗泡沫的時間總比別人多那麼一點;在計畫一個旅行之前花了比別人兩倍的時間查很多資料,想要事事做到完美的性格讓我變慢了,但做出來的品質並沒有比動作快速的朋友精緻多少。俗話說慢工出細活,我是個例外。

可是同時間我也是個急性子的人。如果家裡要回收的紙箱很多,但因為垃圾車的時間問題,必須要再一個禮拜才能把那些礙眼佔空間的東西清空,我會不耐煩;如果跟朋友出去玩,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出發,還要在旅館門口等她翻找自己的包包看看有沒有帶上門房卡,我也會不耐煩;自己快遲到了車門口前還擋著滑手機的學生,低著頭彷彿世界沒有任何人,我更會不耐煩。雖然以上也可以解釋為EQ不好或者情緒管理能力太差,但這些慢跟快的確影響到我閱讀跟寫作上的習慣。

前些日子我終於要開始清我那200多本買了還未看的「倉書」了,但我的慢讓我不想放過書的每一個重點,所以我必須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讀,但這樣就會拖延時間。我的快會不耐煩為什麼我看得這麼慢,如果一個禮拜才看一本書,200多本不就要看5年…胡思亂想會導致焦躁,看書的速度會變快,可是卻不如一開始的精細了。最後的下場不是書草草翻完,就是忍受不了自己的緩慢而乾脆放棄不看。

我現在學會一種方式:一口氣看好幾本,把看書的時間拉長,到一兩個月後又一起結束掉好幾本書,這樣既能讓我有種快速解決掉好幾本的錯覺,又能給自己足夠時間慢慢消化內容。閱讀實際上是跟自己的腦玩捉迷藏。

寫作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了。

我寫東西非常地慢。我需要足夠的安靜,足夠的陽光,空間跟咖啡,跟個植物一樣孤僻地在自己的桌子上敲打鍵盤。桌子還要夠大,椅子要有靠墊…雖然這樣也不表示就一定寫得出東西。但我很享受其中的慢。腦中快速的思考跟現實的時間流逝產生不等比例的相對性,有時快,有時慢。有時靈感有如尼加拉瓜瀑布,宣洩而下無法阻擋,只怨自己的打字速度太慢;有時卻是瞪著空白的word檔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但太陽早已從高掛天空到消失無蹤。

我無法快,也快不了,更不想快,但這在現在講求效率的社會來說很致命。快又有效的廣告詞不僅僅只適用在藥性上,創作也越來越被要求要有同樣效果。但這樣的「快」讓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深層思考的價值。創作如果可以像玩具刀一樣快且大量生產,那又何必十年磨一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