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與慢,是同時存在我體內的兩個極端。外顯行為來說,我是慢的最佳代言人。在家裡,吃飯慢、洗澡慢;上學後,發現自己閱讀速度慢,思考反應也不快,同樣看一本書,寫一份作業,我要花上時間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更惱人之處,則是每逢考試,我必定是最後一個交卷。碰上大考,有作文或申論題,還可能寫不完。

  但就內在性格來看,我又十分急躁。這或許也部分是社會的影響,在凡事求快的台北,人人反應快、走路快、去餐廳吃飯也因為限時要快,弄得吃飯像打仗,比誰吃的多,吃的划算。在快的信仰下,固然有處事高效率的益處,但凡事速食、功利的思考則成了弊病,慢的價值與必要性,似乎僅淪為一種特殊享受。

  落實在性格裡,就是對人對自己都缺乏耐心。表現在他人身上,是疏離,看不見他者。結婚前住在娘家近三十年,竟一個熟識的人都沒有,弄到現在回娘家跟媽媽出門,碰到鄰居,媽媽還要介紹「這是我女兒啦」。

  表現在自己身上,是總在尋找最快得到成果的捷徑,所有的學習好像都是功利主義。小時候曾閱讀過的經典,在升學的長河中被一一拋棄,什麼有用,什麼會考,才讀什麼。看小說?完全是不務正業了。

  這種情況一直到離開校園之後,才慢慢調整。或許是年紀漸長,或許是終於能自己決定要看什麼,或許是文學能讓我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獲得喘息。總之,稍微慢下來了。也慶幸有這樣的慢,才能遇見更廣闊的世界。

  有時會想,如果這屬於自己的兩面能交換一下,變成讀得快、寫得快,卻有很慢的心,在一切資訊於體內輸入與輸出之間,有更多的細心去感受、消化、同理,這樣多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