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慢慢地,聽一場無邊際的雨落在宿舍房間窗外,感覺自己像是住在被大雨斷絕外界聯繫的小島上,沒有任何新的東西會抵達此處;慢慢地,和朋友走一趟像是沒有盡頭的路,大老遠走去戲院看即將上映的電影預告;慢慢地,窩成一個圈,讓許許多多故事如海水細細淹覆自己,從腳踝到心底,從浪花輕拍到濤天深浪。

  「沒關係啊,慢慢來。」我喜歡對自己、也對其他人說這句話。慢慢來,才能有耐心接受眼下不夠好的一切物事,也才能保存更長的一口氣,把一件事情堅持更久。像是變成一隻鬆軟的貓咪,纖細又敏感,穿梭於障礙繁多的世界,仍然優雅靈巧。

  我嚮往慢,卻本能的追從快。慢,從後天練習而來;快,卻更貼近本性。

  國小一年級時,我在安親班待過一年。寫生字簿的時候,我的速度總是全班同學最快,我愛當第一名,總希望在全班同學埋頭寫功課時,當那個最快、又寫得最好的學生。老師改完我的作業,督促全班「你們加點油,已經有人寫完了」,真是最好的獎勵。快,在我的個性裡,有了搶先、競爭的意涵。

  逐漸長大後,原先好批判的個性在社會科學的訓練下益發明顯,他人發表意見時,想趕快掌握到結論與與邏輯根據;讀書時亦然,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太適應精密隱晦的文學作品,文字堆造出精巧的意象、錯置時間序列、或篇幅過長,都讓我閱讀時非常容易不耐煩,「到底想說什麼?」一再有些急躁地問眼前沉默狡猾的詞句,我想看見的,大多是明顯劇情發展、和情緒最多的部分,除了這些,作品中的細節往往無法入眼,一面又感受到讀不懂、或是有負作品盛譽的壓力,而更加急促不耐起來。渴望明確直接,而無法忍受模稜兩可或不懂困惑。

  近年最頻繁的書寫是日記,我的日記不要求文字精確,有很多前後邏輯不一致、口語或誇張的表達也無妨,唯一的期待是,跟上心靈潛匿的步伐。像在樹林中追蹤一頭白鹿,如果能瞥見美麗的鹿角一晃而過,就拿起相機不斷按下快門,有時候卻又苦苦盯著地面的足跡,無法判斷這是鹿或者熊、其他動物所留下。

  上寫作課以後,我開始學習如何磨練一個作品,腦子像是有一百個時鐘同時轉動,一方面仍然追索著主角的心思浮蹤,另一方面,又得構想整體故事走向,字詞運用精煉、文句通順流暢。我似乎放棄了某些日記式的如電快速的直覺,轉而練習更緩慢的逐步推寫每個文字與進展,寫出作品,讓我像是多了一雙眼睛,不僅僅是觀視自己的心靈變動,也得反過來凝視自己落下的每個字、每幀影像,是否準確、有效果?

  快慢都是一種速度的描述,用來衡量主體位移距離與時間的關係,或是自己和他人、思緒和產出文字、情緒和日常作息的比較。對我而言,快與慢像是兩個相互牽制傾軋的齒輪,掣肘整台機器運轉,經常不和諧的發出嗄嗄聲響,性格中的速度差令我苦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