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部分:3項事物描寫

1.〈指甲剪〉

  如果指甲是保護手趾、腳趾的細胞壁,依其而生的指甲剪就是咬斷它的甲蟲。從側面觀察它的身軀,三條主要的堅硬骨架排列成一個開口狹窄的V再加上一個隨時要展翅的I,當它微微展翅便會成為,開口與翅膀的地方有一條大骨頭串連彼此。這隻甲蟲只有一個關節,關節連結羽翼,羽翼在身軀之上以半球的範圍轉動,像是體操選手,憑藉身體力量轉個圈,轉著直到羽翼反著托著身軀而讓開口能夠閉合,甲蟲終於開始啃斷那白皙的指甲,像是咬出一個又一個的新月。

 

2.〈衣架〉

  衣架,義大利麵條粗的金屬條被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皮,從起點直線走3公分處轉一個半圓弧形再直走——這裡形成一個開放式的鉤子,背離起點轉90度繼續直走——轉角處成為中心點,微微彎曲再直走,接著急速迴轉往與中心點平行處直行、並超過中心點直走後急速迴轉,直走並微微彎曲,直到碰到中心點。成為問號沒有了點(字形為新細明體或Centery)接上一個不完美三角形的框。一根金屬條成為支撐力量的結構。

  鉤子開口朝地心,如猴倒扣在樹枝的手掌,風吹時繫著身子好讓下方擺盪,但空氣靜止時它便以三角鐵的姿態垂吊,沒有框住眼界的野心,沒有放大放小、調整焦距的野心——三角框裡沒有玻璃鏡片,只有支撐的意欲。

 

3.〈燈泡〉

  敲一敲,我就知道你不是夯實的,你的外表是殼,那攤販賣的卡通麥芽糖。你包裹的是什麼呢?細細地把石子緊密排列,起了大霧的水晶球,讓人摸不著預言的形狀,我反而在你身上看見了自己的眼睛。你要發出速度最快的物質:光,卻在歇息時同時被光反射出白色塊狀——如果完全沒有光,我見不到你,也見不到自己。你的冰冷只有幾次被我體會,但你的炙熱讓我覺得我是小雞。你無法獨自直立,你只能側躺,然後滾動一兩秒後靜止。銀白色的螺旋刻紋是放大的螺絲,你戴著這樣的帽子,而你本身是一顆白色瓠瓜。

 

 

 

第二部分:自己個性中的輕與重分析(以閱讀或寫作為方向)

〈理解的正反面〉

  我相信每個人可能都有私密的苦難經驗,以及良善之處,獨特、難以被完全理解。這源於我的兒時記憶:我的童年一直為家庭中不良的互動所苦,時常哭泣而感到無助,因此暗自設想他人也有說不出的苦,須試著去體諒與寬恕。小學有一陣子我特別喜愛看人物傳記,長大後記得的雖然不多,但掉進閱讀裡便忘了時光流逝的體驗,現在還是十分懷念,也許是那個時候開始,漸漸發覺每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

  我就讀的國中小規模小,因此同學不多,我們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家庭狀況;喜歡讀書的我跟同學不大一樣,他們有的喜歡玩線上遊戲,有的總是跟哥哥跑上跑下,一起玩耍的時候總是共同感到開心,但每當碰觸到難解的家庭問題,我知道我只能「聽」、不要打斷、試著理解他所遭遇的,小心翼翼地回應,但無法插手、無法介入。我默默收集了許多人的痛苦,所以盡量避免傷害他人——我很晚才學習開別人玩笑。長大後,身邊的人告訴我的心事更複雜了,因為彼此的友好,與想幫助他人的心情,沒有辦法完全地安慰朋友成為了我的苦惱。

  我只能聽,或許再加上拍拍對方的肩膀——如果有人願意跟我說。這樣的無力感讓我有些難受,我也時常跟朋友道歉:「幫不上什麼忙」,但卻意外地得到反饋:「很感謝妳的聆聽,我好多了」,換個角度,當我有困難時有人能傾聽便是我最大的安慰,不一定真的需要做些什麼,而我通常也能從那裡得到力量。有人試圖理解,便是支持的力量。有人願意陪伴,便可能是轉機。有人不願放棄,便是改變的開始。某種程度上,我相信友善、相信美好。

  因為工作接觸了社區營造領域,我找了《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來看,長年在日本從事社區營造的山崎亮先生(臺灣稱為社區營造,日本稱為社區設計),分享許多他經歷的實例,如書名所示,他相信設計的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單純只是硬體。我在閱讀時得到許多感動。雖然沒有去過山崎亮先生說的地方,但我想像許多地方,的確是被唾棄——因為在那裡的人們發覺時代變化很快,家鄉因著某些原因沒落,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家鄉與其他地方比較哪裡好。山崎亮先生是一個善於發現美好的人,他帶著居民發覺家鄉的美、發覺自己其實非常有力量——即使是被社會認為沒有行動力的老人、或能力不足的小孩——,而許多人建立起對於在地的認同感,更加珍惜土地,珍惜人與人的感情。這讓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大學時候開始接觸社會議題,才漸漸認知到政治、經濟、社會等無形力量所摧毀的如此巨大,我所相信的美好可能因此被掩埋,而社區營造是一股神奇的行動,讓人相信不同區域有不同可能,每個人都有所用,每個地方獨特的淚與美都應該被尊重。

  我知道醜陋與美並存,但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出一點點力,朝比較好的方向前進一點點。我相信觀察便可能發現趣味與美麗,我喜歡人發自內心的微笑,我希望不管什麼性別、大人小孩遭遇不快都可以盡情大哭,讓自己舒緩。

  然而這個世界真的很廣闊,人的思想是個無底洞,要怎麼更理解自己、更理解他人、更理解土地、更理解土地上發生的事、更能辨明是非、更能發掘並捍衛美好,需要不斷辯證與了解。

  我看小說,試著藉由小說觸碰到不同的內心,比如《永別書》,發現臺灣的家、國與亂倫竟然相似,而人的心理可以怎麼細膩;我看我有興趣但嚴肅的書,比如《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認識食物的生產鏈、工業及政治如何與食物配合而成弔詭的食物供給線,比如《建國路上》,開啟我對於政治黑暗面的防衛心,比如《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我理解內向者需要的是獨處,但有時候卻被誤會成冷漠,比如《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我驚愕瘋狂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原來可能才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這個世界藏著如此多我無法想像的「魔獸」,以至於有時候我生起全然的冷感與無力,自己是如此的渺小,開始厭世,太過嚴肅地看待每件事——即使是朋友開的玩笑,我都會認真地回覆,討論其中是否有思想上的不足與不尊敬,不苟同過度攻擊他人的言語,這些都讓我與朋友的氣氛瞬間降到冰點。有時候我甚至會想,人類如此可怕,乾脆毀滅算了——這對地球來說也許沒有差別呢,大自然是沒有情感與自由意志的。

  相信美好並試圖理解、深刻的無力感這兩股力量,時常在我心拉扯,但誰勝誰負呢?也許不需要勝負,只需要不斷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