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花很多時間思考與內省,一方面在連接知識與自我的關聯,一方面在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理性的人。所有的意念想法說出口的話,一定要沉入腦中,走過每一片大腦皮質的皺褶,獲得整體一致的同意,才能成為「我的」。慢慢地我成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口拙的社交無能者。不善與人溝通的結果,是否能讓別人了解我的想法就變得更加困難,也無必要。向內的維度越高,外顯的難度也越大,後來嘗試用語言作為溝通的管道,幾乎放棄文字這途徑。口說是一種練習,吐出後如同空氣飄散在大氣層;但文字對我來說,承載著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的使命感,是無法承受之重。私以為只要透過思考直指我心,即可不立文字。

   閱讀是思考的參照座標,透過閱讀,思考得以升空發射,無限演繹,有時在某個閱讀點,思考散射出去,就再也回不來了,或結束在另一個看似無關的文本。然而只要有其內在理路,閱讀可以是駁雜而跳躍的;但寫作若是心急求快,如陷泥沼,只會加速沉沒。

   其實閱讀、思考與寫作絕非線性關係,不一定全然想清楚才能寫,寫作也可能幫助思緒的整理和釐清。如果我需要在腦中細細爬梳沉澱,這不正是寫作字字沉吟推敲的本質? 動筆吧! 期待內容與形式終會在慢工中打造出風格的翅膀凌空而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