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曾不只一次反問自己,有什麼一定得寫的理由?因為相較於將自身置於閱讀世界中享受的那種簡單、直截的愉悅而言,文字的產出總是幾經折磨,那種流淚收割的感動,也只有捱過陣痛才能體會,但偏偏難產的時刻總多過於順產。我想,促使我寫作的動力,也許來自那即使萬里無雲的晴朗日子,一天也要下幾次陣雨的無常情緒,陣雨來得快也去得快,但遺留在地上的雨跡印漬,往往久久才能散去。於是,寫作成了情緒陣雨的排水孔,讓這驟雨不至於氾濫成災。

   有人說,沉思、憂鬱的氣質適合藝術家、作家和思想家,這麼說來,如欲極力隱藏對這世界瞬息感受的敏銳,也總是徒勞。因此,如何以文字之精準掌握心靈的輕盈,成了亟待鍛鍊的能力。於是我開始閱讀。以自身生命經驗為閱讀之基礎,去咀嚼、感受作家的作品。在運用減法和加法的文學作品分類中,似乎偏愛用削減藝術、文字不那麼纏繞的作品;而在著重生命之沉重與淡化人生傷痛的作品中,則偏愛後者。這或許與即使面對人生多大的沉痛與無奈,都需保有幽默感的自我期許有關。

   因此,寫作之前,總是反覆沉思、細緻品嘗所見、所思、所感,腦海中具篇章之雛型後,再以反覆斟酌文字的方式寫定。至於閱讀,初次以快速瀏覽的方式掌握文章的旨意,再細部閱讀,去體會段落結構的鋪陳和感受句子的溫度。然而,文字密度太高難以轉換成畫面,或缺乏實際生活感觸的文章,如果不行,還是會宣告放棄,並留待時間的距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llbooks 的頭像
    smallbooks

    初級寫作班祕密基地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