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視覺圖像的建立,或許該追溯到很小的時候,我不確定何者影響較盛,但應該是由圖畫書、電視節目、故事錄音帶相輔相成的結果。
小時後爸媽似乎買了不少繪本給我看,印象最深刻的該是學齡前的《十四隻老鼠》系列,很簡單的故事、很豐富的色彩,那簡短文字與圖像的關聯就在我腦中漸漸成形。後來愛上的是全彩印刷的《漢聲小小百科》,其涉略的內容廣泛,天文地理歷史童話無一不包,搭配適切的插圖,讓幼時的我眼界大開。緊接著迷上電視播出的卡通及童話故事系列,故事本體與應之顯現的圖像此時已在我腦中有的密不可分的連結。
後來意外的發現在看那種全是文字的書籍或是聽著講述故事的錄音帶時,我已自然而然的會在腦中播放著畫面,人物的面貌不見得清晰,但看得清楚的時候,大多都是在經驗中搜尋類似形象套入的結果。場景倒是一向都清楚得不得了,就算不知道書中描繪的景象真實是什麼樣子,但卻可以很輕易的用想像補足。
這種能力一直到現在都維持著,我有時甚至覺得看書就像是在看一齣只為了我播放的電影一般。
但那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在我毫無警覺的時光中流失了。
今天又重讀了一次《小國王十二月》,發現其中有一段話與我現在的情況倒是不謀而合(很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的問題癥結)──你們本來有很多可能性,可是一天一天被拿走一些。當你們很小的時候,你們有很多的想像力,很少的知識,就是因為知道的少,許多是你們必須憑藉想像。你們必須憑藉想像:燈為什麼會亮?電視裡為什麼會有影像?小矮人如何生活在樹根底下?如果站在巨人手中會是怎樣的感覺?然後你們慢慢長大,而比你們大的,會對你們解釋,燈和電視是如何運作的。你們會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小矮人也沒有巨人。你們的想像力越來越少,你們的知識越來越多,對不對?
我在看這段的時候猛力點頭。
雖然我知道不該把自己的缺乏想像力怪罪於被強行塞入了過多的『知識』(只是知識而並非智慧)之上,但我不得不說這是其中一個很大的主因。
我常常覺得,我們承接了過多的期待,他們總說:你們還年輕,應該趁著現在多學點東西。於是我們把自己想成海棉,浸在知識之海裏面瘋狂吸吮。東西雜亂無章的湧進來,還來不及整理卻又湧進更多,最後我們溼透了、飽滿了。可我不覺得欣喜,我只感到我的空隙全數被填滿,我甚至容納不了自己。
要嚴謹、要講究邏輯,我一直是被這麼訓練著的,但是當事物必須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進行時,那空間就被侷限了,想像力找不到出口,最後只能被扼殺。
但我知道我這是自我設限了,畫了一個框把自己關在裡面,告訴自己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以已然確立的確立的事物做基礎,一次只小心翼翼的探出一點觸角,怎樣碰觸的都只看得見未知的邊緣。但其是那份未知應該很浩瀚的不是嗎?不如讓自己在其中飛翔吧,我這麼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