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婚姻
婚姻,是兩個人的決定,卻也是兩個家族的命運交織。有一張證書,即被眾人稱作是完整的、圓滿的情感關係,反則非然。這是舊一代的──也就是傳統的古早的根深蒂固難以用語言明確解釋的──觀念,很多現代人並不服氣這種不一便二的荒謬論,對他們而言,愛的真義,絕不在於那一枚亮閃閃的多少克拉,也不在於一張白紙上的兩尾簽名,即便法律效力的確存在紙上,卻無效於紮實地約束兩個人一直忠誠、相愛下去。
婚姻,是兩個人的決定,卻也是兩個家族的命運交織。有一張證書,即被眾人稱作是完整的、圓滿的情感關係,反則非然。這是舊一代的──也就是傳統的古早的根深蒂固難以用語言明確解釋的──觀念,很多現代人並不服氣這種不一便二的荒謬論,對他們而言,愛的真義,絕不在於那一枚亮閃閃的多少克拉,也不在於一張白紙上的兩尾簽名,即便法律效力的確存在紙上,卻無效於紮實地約束兩個人一直忠誠、相愛下去。
很有可能,「婚姻」不過是為了便利大眾容易理解的一個熟悉名詞;換句話說,僅僅是交予這個社會的──像學生作業一般的東西。使社會能夠以這兩個字來衡量特定的兩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社會體制於是也因而給予這兩個人某種限定的特權──社會成為主體,凌駕在我們每一個人之上。似乎我們不論何時何地也都很需要被這個社會所承認、喜歡。而這個社會,便是由自己本身以外的其他人所構成。
我們不能私底下決定「婚姻」。我們不能因為兩個人相愛,住在一起,得到雙方家長認同,和那些「真正結婚」的人一樣的付出真心,盡相同的義務……就可以宣稱婚姻關係。但之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是法律效力──當然,不無可能。那麼,是對大眾社會的承諾,或許。但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假如被祝福/不被祝福也就算了,為什麼還必須向第三者以外的人說些什麼。那麼,還是這個社會所制定的規範和其威權了。
當我們開始深刻地向內思索所有關於「婚姻」真正的意義,或許也就會深刻地感到這些來自外在的一切繁瑣重力其實是多麼荒謬。
養育、責任
養育、責任
一般而言,生育、教養乃父母之基本權利與義務,不由分說;然而,在中國人的社會中,自古童養媳到現今的賣女為娼事件依然時有耳聞;後來,「養母大過天」的時代性諺語也漸漸被廣為流傳。不知何時,生/養/育,遂成了全然不同的三個字眼:可生,可不養;可養,可不育。說是無奈,說迫不得已,說時間不允,說個人生存為上,填滿各種各式各樣迷幻的藉口和謊言,像一顆顆光彩絢麗且容易吞服的軟糖。
養,哺養;育,教育。養,亦作奉養;育,亦是反哺的表現。養育,似乎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不只是單向灌注,而是雙向的、世代承襲的。中國人的父母親,在傳統的舞台上,是一種世代的角色扮演。而西方的父母則只是演員。
他們大部份會在孩子滿十八歲(或大學學業完成)之際,雙雙步下舞台,宣告落幕;並非關係上的終止,更不是愛已消滅,而是指彼此(個體)的責任、義務、羈絆之結束,使親子的關係之於整體人生的關係為一種平行向量。孩子,實際上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亦是自私的歡愉過後所產生的結果──他們心裡都很明白。
然而在東方,不論父母親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得如何,子女的身上始終纏有著一條名為孝悌的禮結,謹記著必要回饋創造自己生命之人;使得責任永遠不能懈、義務永遠不能廢。
一條生長於羊水中的臍帶,是一條得以串聯、孕育另一個新生命的神祕通道,也是第一條母親和子女間藉以相繫相依的管線;以致我們生來即非純粹的獨立個體,而由始至終皆有所牽絆──實質的,或情感上的。落地的一瞬間,臍帶表面雖被切斷,卻留下了一個一輩子也摘除不了的蒂,鑲入我們的肌膚,稱為肚臍。
謊言
每一次當我發現誰正在說著謊言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側頭思忖,背後的目的性在哪裡,為什麼要如此放任此一屬於人類特有的卓越才能,有沒有苦衷(有又如何?)。然後我會凝看著他的眼睛,企圖在那微光之中發現一幅樸實的鉛筆繪畫,有重複勾勒的痕跡、有塗改過的記號、有因為焦躁而顯得過深而突兀的拙劣。因為我始終相信謊言不完全是邪惡的。
謊言
每一次當我發現誰正在說著謊言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側頭思忖,背後的目的性在哪裡,為什麼要如此放任此一屬於人類特有的卓越才能,有沒有苦衷(有又如何?)。然後我會凝看著他的眼睛,企圖在那微光之中發現一幅樸實的鉛筆繪畫,有重複勾勒的痕跡、有塗改過的記號、有因為焦躁而顯得過深而突兀的拙劣。因為我始終相信謊言不完全是邪惡的。
如果我們做不做什麼都不需要向誰交待、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是那麼複雜卻又美好、如果我們肩上不需要背負任何責任、如果誰都沒有權利去苛責誰,那麼,又何須謊言?我們已擁有謊言多少千年,物換星移已成了護衛衣、裝飾品、引誘劑、武器、面具,甚至才藝,全都是因著世界的脈動而逐日被創造塑形的,然後一次又一次在不同的時刻為不同的人所持用、發揮。
話雖如此,也絕不是贊同那些謊言製造者。甚至可以說是痛恨──謊言的本身。卻也難免有些同情──那些主動說謊的人或許背後所要承擔的壓力和情緒還較那些被動接收謊言者更為難受吧。儘管如此,卻也不能構成支持謊言的理由。謊言,發生在人性之上,必然帶著強烈的自私或惡質的成分,是以達成某種目的之手段,即便在心裡多少回的說服與掙扎、多少次的思量和忐忑,仍然教人不敢苟同。在慣以謊言包裝之下的內心,想來已是醜陋、碎裂的一塊腐肉。
焦慮
焦慮
焦慮,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疑難雜症,如果我們不要從越來越精闢的論述、研究中去尋找那幾些看似吻合的徵狀名稱,那麼,它可能和我們的身體並存一起,而永遠不被特別提出來。以前,焦慮是隱性的。如今,「焦慮」漸漸外露而開始受人注目,但每一個人如果不是經由不斷地爬梳、解剖,也不過只是學會了如何使用這個名詞而已。
焦慮和恐懼不一樣。恐懼通常是有著明確的對象(事物),因而產生種種特別異常的情緒,或者行為舉止。焦慮乃是日積月累以致,再由之中的某些較巨大的因素、突出的事件、超出個人所能負荷的壓力等等,脫顯而出,成了一個易於攏括總體、利於深入探索的標的物。
簡而言之,我們或許無法徹底了解何為焦慮──無數的癥結也將隨著社會、文化、時代而不斷地發生而變化──,也可能有某些焦慮成分一輩子不為人/自己所知──在無形之中化成自然的一部分。像數多無色無味的粉末散佈在空氣之中,慢慢地經由鼻腔進入咽喉然後胸腔、肺部,滯留在我們的體內,不一定有害,也不一定有利。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通常有著完全的自主權,可以置之不理,可以溝通認識,可以放任頹靡,可以重新塑造……利益權衡卻始終不如靜坐冥想。
身體,其實是很聰明卻也是敏感脆弱的,像個尚不會以語言表達感覺的小孩,但如果被欺負了,它會受傷而且深深記得;被冷落了,也會任性地以另一種無聲的方式來宣洩不滿;然而,當感受到真切的關心與呵護時,它也就會真的像個孩子般地撒嬌、熱烈地親吻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