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學畢業之後,我開始踏入以接案維生的自由工作者生活,靠自己的安排,填滿行事曆上的空格,然後時不時地放自己鴿子,然後懊悔,又再次將行事曆填得更滿。我覺得我自己像小學生一樣,在放一個沒有盡頭的暑假,一次又一次的給自己立下一個新的志向:希望今年能學會游泳、希望今年可以看超過一百部電影、希望今年自己可以創作出一個劇本。

 

一天是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太陽與夜晚各佔據一半,在一年之間,兩者互相爭奪,有時白天較長,讓人有一天變得更長了的幻覺;有時夜晚勝利,我又白白度過了一天的絕望感隨著太陽落下而昇起。如果沒有時鐘,看不見日夜,我的無窮盡暑假生活對於時間毫無感知。我明白我的暑假甚至沒有結束的一天,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在收支平衡間安穩度過,我永遠完成不了我的「暑假作業」,我連臨時抱佛腳的機會都沒有。

 

一年又過了一年,「糟糕!再這樣下去不行。」

 

我不能再這樣廢下去了!我必須要改變,我必須要充實自我。不變的日常讓我很慌張,我的時間一直一直在白白流逝,我禁不起更多的浪費了。所以「拜託,麻煩長話短說,說重點」、「這件事情沒有意義」,我不願將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我寧可將時間留給自己。還有,花在生活瑣事上的時間也必須要減少,跑起來吧,邊刷牙、邊煮咖啡,一邊吃飯、一邊回email,可以一起完成的,就趕快一起完成。啊!遲遲連不上的wifi,為何我要在這裡虛度光陰一直重連網路?一直瞎看當機的mac上的彩球轉動?

 

我為自己訂定了「更棒的我」訓練計畫,狂吞猛嚥,量化自己的進步。以為只要用時間換取知識,那段時間絕不會白費,我就會得到我該得到的。一部經典電影,兩個小時,我在充實自我的代辦事項裡打勾,「完成了一件人生應該要做的事情。」回顧過往的兩小時,大師的喃喃細語沒有在我腦海裡留下,演員的悲喜我沒有用心讀到。四個月後,我對於細節已不太有印象,六個月後,我有看過這部片嗎?

 

兩個小時的電影,一個月的旅行,半天的一本小說,我的眼睛快速滑過文字,我的身體行走過一個又一個「必去景點」,行事曆是滿的,但當有人問起,你覺得怎麼樣怎麼樣?當他們深度想跟我討論經歷的一切時,在當下急於度過那段時間而毫無靜下心來去感受、思考的我,心空蕩蕩的,什麼也都沒有留下,好心虛。

 

用簡潔的話語溝通,那些被我犧牲掉的「別人」,我並不真的如我所想的那麼不需要他們。被「節省」下來的關係,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修補。仔細一想,創作這件事情是不是也是某種程度虛度光陰?我盯著電腦前的這篇文章打字應該已經超過三個小時,我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甚至還傷害了朋友感情換來的)一下子就這樣被花掉了,想要有效率地運用每一分、每一秒進行創作的我,是不是根本就是異想天開?也許我該好好想想我所謂的暑假作業根本等不到老師來批改它,除了我之外,別人的評斷根本毫無意義?也或許,我該放棄當個死讀書的書呆子,因為暑假本來就是拿來享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