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藝評)風

 

 

圍繞著身體這個主題的藝術作品,不分年代,反覆討論其主題。進入二十世紀, 行為藝術為成為重要藝術運動,延續至今,使用的語言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付的,身體。

行為作品中,身體的主權被剝奪或以怪誕的方式處置肉體,令人類的投射情愫與排他本能同時成為觀者的事實。

七零年代囊括了維也納行動主義及情境主義,其視覺美學由暴戾發展成日常;

從在身著肉塊套裝的張洹到以一身肉片洋裝出場的Lady Gaga,其被接受度從極端地下至被流行娛樂文化廣為接受。

 

 

現在我所身處的這個空間,提供了如瑪麗娜在作品Imponderabilia(1977),試圖喚醒的,令個體加劇意識到自身的存在的體驗。

作品中,觀者進入展場觀展的唯一方法,必須由裸身面對面轉在藝廊門口的瑪利納及烏拉伊之間,擠身穿過進入寬闊的展覽空間。

這刻意營造的,不尋常的體驗,是藝術家意圖將觀者對他人身體的排拒,擠壓出自我身體邊界的超意識(hyper awarness)。

我現在身處的這台公車上,每位乘客無法避免身體的邊界相互牴觸著,在自我應有的空間中來回議價。

在這幅隨著呼吸與旅程隨時變化著的 『身體邊界速寫』當中,一個輪廓引起了我的注意。

男性,頭上戴著短沿軟帽,點綴的草繩(而非常見的絲綢),隱約提示他對材質的品味。

更引起我興趣的,是他似乎刻意拉長頸部的身材比例,好像正在嘗試以更高維度,看盡這片集體身體排他現象的全貌。

當我還在欣賞眼前著個提起我靈感的剪影時,猶如事先已排練過的演出一般,這個比例奇異的個體,開始以一個加重他的存在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 的聲音,高聲將自己與他人劃清空間領域界線,並以最快的速度在盤據剛呈現的公車空位坐上。

不論在高維空間中存在的是神或鬼,那他想必是當中最人性的存在了。

 

 

引用居伊.伯德『情境主義宣言』,他說 “在平乏日常(mundane) 中,我們必須去意識(realise) 藝術”。也就是說,讓日常生活是有創意、獨特、瘋癲和狂喜的體驗。

兩個小時後,當我還在腦海中試圖劃出剛剛公車上整個情境的起點與終點時,那個比例不尋常的輪廓再次地回到我的現實。這次,與他的同伴矗立在羅馬廣場當中。

我想起情境主義中的技巧之一 “漂浮”(The Drift) 是沒有時間起點與終點,目地是人在城市中遊走時被迷人的景象吸引或被醜陋的事物感到厭惡. 讓城市本身帶領你, 它的街道, 建築, 氣氛, 以及微小的時境. 讓它為你畫下,讓你全然重新看到你居住的地方。自己眼神不經意追尋的這個,有時在現場, 有時缺席的輪廓,為我畫出了一個城市地圖。

他的同伴指著他的領口,似乎在建議他遮掩一下,平淡一下那奇異的比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