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一定要逃離這裡

        當我說出:『我要離開這裡。』似乎無法彰顯我想離開這裡的慾望,於是我得說:『我要逃離這裡。』來表現那種緊張、非得這樣做不可的強烈感,至於我為什麼要離開這裡或者準備要去哪裡,就讓我慢慢闡述這一切吧!

        人們之所以會離開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想到另一處找尋新的事物、又或者純粹感受從沒有過的經歷,舉例來說,像是早期的人們懷著一個美國夢,覺得前往美國這個新大陸就能擁有一番大成就,美國的思想很開放是文化大熔爐,去了那裡就像是去了世界中心,能夠體會到新的人事物——但這其實很矛盾,新事物在身邊每天都在發生,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感受與經歷』,這似乎代表著我們並不用離開『這裡』,去一個『那裡』來做這樣的體驗,不是嗎?把範圍縮小一點,在台灣,南部的人喜歡北上奮鬥,認為臺北的薪資高且競爭力大,這樣的環境能促使自己『進步』,甚至鼓勵年輕一輩的學子北上念書,認為臺北的師資比較全面、同學的觀念與思想也比較開放,噢,真的是這樣嗎?緊湊的生活步調、學校教育不夠還要補習的台北城,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能被承認似乎是資源比較豐富,但也因為人口眾多,資源自然分配下所得到的也沒有多少,這相較於南台灣似乎比較明顯,但說到底這也不是什麼『非得要離開這裡』的理由,怪罪下來也根本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人口不平均的現象罷了。

        而我之所以要逃離這裡,其實也是非常矛盾的,當我厭倦熟悉的事物之餘,也許是因為我太懶得去發掘那些新的事物,難怪有『喜新厭舊』這樣的詞彙出現,但這並也不代表我討厭『這裡』。沒錯,就像是每天三餐都吃蘋果,最後看到蘋果都想要吐的狀態,其實也不是討厭蘋果,只是想換點不一樣的東西,噢,這樣的舉例或許有些偏激,但我的意思是,但同樣的人事物不停的在身邊周旋,就是會很想抽離一下,哪怕是一分鐘或是一秒鐘,那片刻寧靜就足以呼一口乾淨的空氣。曾經,我的父親因為得知吃龍鬚菜可以降低高血脂、高血糖,於是他天天上市場買龍鬚菜,每一天晚上我都能吃到這道菜,母親沒有因為每天都有這道才而想來點不一樣的口味或者變化——辣椒、蒜頭,就是這樣的清炒。時間一拉長,這道菜開始有剩,為了讓身體健康,我的父親仍然持續履行這樣的飲食計畫,但卻多了一點心境變化:期待下雨。下雨天,父親便會帶著那份沒藏好的笑意嚷嚷:「下雨了,今天無法去市場買龍鬚菜!」,透過這樣的日常生活來舉例,似乎也說明了人到達了某一種極限,就會想辦法讓自己『逃離』,那個『逃離』也並不代表真的是用雙腳離開此地,只是一種想法的轉換。不過,逃離這個詞彙似乎有點兒重,比起離開多了一絲『不得不如此』的感覺,當一個人被逼迫而不自知的時候,往往會開始勉強自己,這種勉強就成了委屈,委屈久了就會開始厭倦,厭倦久了就會想離逃離。噢,所以我想逃離這裡是因為我厭倦這裡嗎?我受到了什麼委屈又或者勉強做了什麼事情?但如果這樣說起的話,全世界都想逃離『這裡』吧?團體生活裡面誰沒有去勉強自己或者受些委屈?這麼做往往是出自好意或是想圓滿局面,要說勉強和委屈甚至還有些過份,『成全』難得不該是一種美麗的祝福嗎?

        此時此刻,我不停和自己辯論——我想著我一定要逃離這裡,讓自己脫困——無限的鬼打牆。不過,非得這麼做嗎?如果不逃離這裡會怎麼樣呢?也許會開始慢慢失去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許會開始變得很圓融什麼都無所謂,然後很自然的跟這個社會接軌,最後連自己是獨立個體都不知道。你大概覺得我太悲觀,但若真的誠實的面對自己並仔細探索,或許這番話還頗有些道理能引起你的共鳴,但這也不代表我的想法有對錯之分,畢竟每的人的生長環境不同,對於所謂的『這裡』認知自然也就有所差異。如果順利逃離這裡,到了『那裡』會不會也跟『這裡』一樣,只是換了些風景、身邊的人以及事物,但那些社會價值觀仍然穩固如山,我想我是沒有辦法去改變或者革命,接著又要進入一個『我一定要逃離這裡』的階段,於是我的人生頓時變得像是犯了什麼國際犯罪,得不停的找歇腳處藏身、得三不五時想好下一個『那裡』在哪裡,噢,我的天啊,究竟是我的觀念出了差錯還是社會早已變得如此混亂?於是我得說:『我一定要逃離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llbooks 的頭像
    smallbooks

    初級寫作班祕密基地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