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課程,總括來說,不只是引介了卡爾維諾的文學世界觀,與他獨樹一格,深奧且迷人的知識系統,隨著每週搭配的選讀讀本,腦子像樹一樣循著不同枝幹,開展至其他文學家的作品如詩、散文詩、中短篇小說,就像是一次完整、深入的旅程吧,而走得越遠,就越意識到這真是條永無止盡的長路,自己不過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小沙,還有永遠看不完的書,學不完的東西。透過卡爾維諾的精讀與眼光,加上沙貓深入淺出,犀利又帶黑色幽默感(?)的引導,相較於自己閱讀單篇作品,能夠讀得更加深刻,那種深刻的方式就像一層一層剝開某種果實的外皮一樣,每剝開一層,就會驚嘆地發現原來還有更多尚未挖掘的豐富意象與象徵。

 

關於寫作,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每週跟著進度寫,前前後後也寫了十來篇作品。寫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是毫無疑問的,上完課就更加確信了。我非常喜歡卡爾維諾的火神的隱喻,千百次的敲打捶鍊,忍受漫長而永無止盡的心智鍛鍊,在專注刻苦的技藝中才會誕生美,同時還要具備水神的輕盈與想像力。在寫的過程中也感到辛苦,就像意識流乍看之下很簡單,好像是跟著思緒流轉,寫起來才知道越是漫無目的就要越精確,越簡單輕盈越需要真功夫,沒有什麼輕鬆容易這種事。我想過,既然寫作這麼辛苦,那為什麼要寫呢?或許就是這個時代裡你太容易找到替代品,轉過身,有太多好玩的事可消磨時間,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還願意走進房間,坐下來,拿出紙筆/打開電腦,一個字一個字的敲下,那大概就是一種心甘情願地抵抗吧,抵抗膚淺與方便,那更接近一種生命美學的選擇。

 

一開始寫,很快意識到幾個主要的問題,當故事的原型或意象在腦海中慢慢浮現雛形,接下來,要將它化為文字是如此艱難的事情,像是用難以掌控的畫筆為美麗的風景素描,怎樣都笨拙而難堪,文字笨重、纏繞不清,意象模糊,而且在小說的結構裡,大多時間是(女性)敘事者的聲音,而非實際的場景或畫面。一開始甚至根本意識不到問題點,寫到中間幾篇,慢慢能夠「看見」問題的所在。這時候也是最難往下寫的時刻,就如沙貓一開始說的,越來越寫不出來,因為讀的程度提升了,自我要求也變高了,這時候手與眼睛慢慢拉開差距,越拉越大,手的速度跟不上,就會容易感到挫敗。

 

另一個是故事結構的問題,總是在太短的篇幅裡塞入太大的故事情節,以至於總是匆促交代,或是節奏無法掌握。但若要清晰地描繪某一場景的畫面與故事,兼顧張力,最主要的問題仍在於對於五感,具體場景或對話的掌握程度不夠,沒有辦法清晰地描繪出生活中的種種的圖像,以至於寫來總是模模糊糊,不夠生動,最準確的方法就是,閱讀的時候,是否自己能夠進入那個故事的氛圍,如果總是落在外頭,那就是小說本身沒有創造足夠的空間能把閱讀者「拉進」書中的平行宇宙裡。當然,這不是十二堂課裡可以迅速練成的能力,接下來就是要靠大量的閱讀與書寫,才能往前更進一步了。

 

終於到最後一堂課了,感想甚多,一時間難以交代完畢,總而言之某種閱讀的敏銳度和精讀的能力是毫無疑問長進不少,這對閱讀更多文學,以及文學以外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幫助。然後深感自己是如此匱乏,開始有種想拼命補課的飢渴感。每一次上完課都心情複雜,覺得充實,疲憊,又收獲豐富,每次作業寫完都鬆一大口氣希望這是最後一次,但越接近尾聲又覺得有點失落,畢竟是一個困難複雜的任務,不過,也總算走完十二堂課,接下來,就是自己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