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的時間,1本書、5個講題、19份講義、13篇作業,是我具體完成的內容。
撇除這些數據以外,我究竟獲得、改變了什麼,其實我說不清楚。因為變化總是恆常存在的,切入最細微時彷彿停格影片前後方格差距不大,放大整體觀看摻雜的因素太多又難以說明。
但回歸最初的動機,我想我確實達成了一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兩項,一是缺乏動筆的動力,想藉助他人的力量逼使自己前行;二是對於想表達的內容,以文字作為武器,卻異常愚鈍不知道如何完成。前者一週一篇的題目,在作業討論與寫作同伴的壓力與好勝心下,即使有很大的不完善,我終究還是起了頭交出作業(如果我能夠不要拖到最後一刻再寫會更好);後者是我現在仍然並且在開始寫作後感到更加困難的事,但值得欣慰的是在這些課堂後,隱約明白自己欠缺了什麼。各種不同的問題出現在我的寫作當中:說太白的意念、多餘的句子、細節的遺失、徒留訊息卻沒有感受、禁不起檢驗的資料搜集、觀察力與經驗值空白、視角的轉移與想像、詞語的精準,一一列舉令人沮喪,但至少不再是抽象籠統的不知道為何無法表達。
令人意外的驚喜,是從閱讀中獲得。可能是前輩作家的小說,也可能來自一起書寫的同伴。每當觸及輕盈背後料想不到的沉重、大師出手細緻瑰麗的浮世繪裡總還藏著創作者獨特的見解與想像力,讓人產生欣羨與懊悔;來自不同領域的同伴依據自身經歷的創作,也顯現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性格,熱帶溼暖的、森林綠意的、向外入世的,閱讀他們的文章,對比題材、內容的選擇,也更加了解自己。
種種的事情,我當然感到挫折,可是我是貪心的人,走了前面的緩坡就開始希望能走後面的山路。而透過課堂閱讀好些作家的傑作,卡爾維諾的見解(甚至他的挫折更重要),同伴們的討論,前方的道路被照出形影,我覺得似乎可以不再盲目亂走。道路雖然漫長無界,艱曲難行,卻不孤單,或許永遠追趕不上遠方點燈的前輩們,但那光芒已足夠我走上好一陣子了。